跳至主要内容

白坚武

 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校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坚武,俩人的关系非常好,就差穿一条裤子了。从北洋政法毕业之后,李大钊去日本早稻田留学。

而白坚武去北洋政府工作,先后做过冯国璋和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1922年又被吴佩孚聘为政务处长,成为吴佩孚的首席谋士,类似于曹操和郭嘉的关系。

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 网 (aboluowang.com)

白眉初_百度百科 (baidu.com)

李大钊其实是个猛人 - 知乎 (zhihu.com)

党史中的河北师大 李大钊和他的恩师白雅雨|武昌起义|烈士_网易订阅 (163.com)

白坚武_百度百科 (baidu.com)

白坚武:从民族主义者到“汉奸首领” (thepaper.cn)

李大钊与白坚武交往述要_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_文档网 (wendangwang.com)

白坚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我的汉奸老乡——白坚武(二) _ 历史 _ 欣欣网 (jasve.com) 请愿

白坚白坚武-泊头近现代人物专题 (bytravel.cn)

李大钊·致白坚武_虚阁网 (xuges.com)


白坚武字馨远,号馨亚,亦作兴亚。一八八○年出生于直隶交河县常家庄。其祖父系清朝举人,大挑知县分发河南,累官至知府。其父无功名,家居。白坚武幼年时,随祖父就读于任所,二十岁时,即有才名于乡里,曾以小三元进学,由是渐露头角。迨至一九一○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与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学,一时有“法政二杰”之称。与此同时结识民党名人孙洪伊,二人交往密切,均加入同盟会,鼓吹君主立宪。

民国成立后,孙洪伊为之引见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曾赠手书“博爱”二字 。后去广西谒见 总裁之一陆荣廷,并被聘为顾问。一九一八年徐世昌任大总统,主张南北议和,各省分派代表在上海开会,白充当直隶代表。滞沪期间,经其同乡刘熠(江苏督军李纯之军法处处长)介绍,去南京李纯,被李聘为顾问。一九二○年李纯死后,议和之举因政局变乱而解体,白遂投入吴佩孚麾下。

一九二一年吴、佩孚任两湖巡阅使,同年兼任直鲁豫巡阅副使,驻节洛阳,吴任命白为政务处处长。白向吴进献武力统一中国之策,由此深得吴之倚重。同年底在奉系支持下梁士诒出而组阁,白竭力怂恿吴反对梁组阁,并通电反对梁内阁,不久梁阁垮台。吴佩孚直系势力日益壮大,与各省军政要员来往频繁,白坚武时常代吴接见各方代表。当时盘踞四川的川军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四川省杨森,与白坚武结为盟友,其他如刘文辉邓锡侯等,无不奔走其门,用以结交吴佩孚,巩固他们在四川的互相争夺的势力范围。白坚武号称吴佩孚之“小内阁”,成为一时的风云人物。

一九二三年吴佩孚在洛阳庆贺五十寿辰,时各省军政要人,或亲去或派代表,齐集洛阳为吴祝寿。其中康有为借祝寿之机,企图通过白坚武顺说吴佩孚拥戴君主立宪,扶持溥仪复辟,并书赠一副对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方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按:牧野原系殷朝倒戈的古地,暗示吴应倒戈复辟。)康之计谋未逞,临行前又赠一诗,内有“人尽穴居犹上古,地成沙漠愧中华”之句,讽刺吴、白标榜以《周礼》复古的荒谬主张。白坚武不解其意,还连口称赞是咏尽洛阳风光,遭到识者的暗笑。

一九二三年十月,曹锟经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白坚武曾奔走于京、保、洛直系三派之间,进行疏通斡旋,拥戴曹、吴为首,为此获一等文虎章勋二位。一九二四年直奉战争前夕,白坚武跟随吴佩孚在四照堂点兵,并于当夜谒见总统曹锟,吴亲口许诺,俟东北平定后,保荐白组阁。及至二次直奉战争曹、吴失败后,吴蛰居湖北,白坚武来天津暂居,组阁成为泡影。

一九二五年吴佩孚再起,在武汉沙家墩自任为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白坚武赶赴武汉,再任政务处处长。惟这次有名无实,军政措施一筹莫展,威风也非昔比.。迨至一九二六年吴的主力被北伐军击溃,一九二七年吴逃往四川时,白坚武亦辗转去日本

白坚武认为吴佩孚的失败,是由于过分依赖英美所致,他曾说:“英美是国际绅士派,日本是流氓,如果打起仗来,绅士们会袖手旁观,而流氓却会帮助你。”为图谋吴之东山再起,白曾竭力交往日本军政人物,希望觅取援助。因活动无结果,不得已返回天津,住英租界求志里,虽扬言退居林下,实则仍在暗中,联络亲日派人物,鼓吹拥戴吴佩孚重起掌权。当吴佩孚入川以后,时常托人给白带来书信,这些信件都是用三、五寸长的绸子写成,藏在衣服内,交信时须把衣服拆开才能取出来。

白坚武出资在天津河东创办货栈,其友陈湘帆(曾与白同考秀才)介绍陈松乔任经理,希望以此筹措政治活动的资本,俟后因不善经营而关闭。不久经亲日分子吴蔼辰介绍,结识日本天津驻屯军少佐参谋、后调参谋部第二课的三野友吉。三野专事网罗在天津的下野军政失意人物及地痞流氓,搜集情报,制造纷乱。一九三一年六月,白坚武在三野友吉及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的唆使下,协助李际春飞张璧等在天津发动-。他们纠集数百名社会渣滓,在日本军队及在乡军人配合下,冲出日租界闹事,刚冲出交界处,就被中国保安队迎头痛击,狼狈逃窜。这次-失败后,白坚武与三野友吉密商拥吴(佩孚)反蒋(介石)。白扬言说:“中国新旧军人中,得民心者是旧军人(指北洋系旧军人),新军人(指国民党军系)不得民心。”在此同时白纠合同党组成“正谊社” (专拉拢文人)及“兴北会” (专拉拢武人),声称“招揽北方军人,振兴北方军威(暗指拥护吴佩孚重整旗鼓)”,号召“北方军人联合起来,反抗南方人的统治,在华北搞出一个新局面来。”

一九三三年于学忠来津就任河北省主席。白坚武与于有金兰之好,白母病逝于湖北时,于学忠曾披孝守灵,交谊深厚。白坚武在日本特务土肥原唆使下,屡次劝说于学忠“独立”成立“华北国”,遭到于的拒绝。日本特务便唆使白坚武、何庭鎏分化于学忠的部队,亦未能得逞,以后三次派人暗杀于学忠。白坚武买通于的传达长傅鉴堂和司庖人巫献廷,在食物中下毒,事为一汤连长发觉,密报于学忠,傅飞巫二人被处死。死后,傅母、巫妻同来找白坚武哭闹,要其偿命,结果白给每家一千元了事。

白坚武经三野友吉牵线,与皖系反蒋首领张敬尧(字勋臣,曾任湖南督军兼省长)会面。日本人企图促成直、皖两系反蒋代表人物合作。以实现“华北国”的计划。二人商谈后,一个拥护段祺瑞,一个拥护吴佩孚,各为其主,会谈无结果,终于分道扬镳。白坚武对皖系防范甚严,皖系人物王揖唐、曾毓隽请白吃酒,白恐遭暗算,坚辞不往。不久,有曾任吴佩孚秘书的吴天民,与天津日本特务机关联络,突然被刺身死,白坚武得悉甚为恐慌,不敢住英租界,遂移居日租界一家旅馆内,并将其正谊社也移到日租界办公。这时白坚武活动至为猖狂,招兵 ,上街-,要求“华北自治”,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吞华北制造舆论。

一九三三年以后,何应钦黄郛相继主持华北政局,并先后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何梅协定》、《塘沽协定》等丧权辱国条款。黄郛带来的亲日派,如袁良、程克、殷同、殷汝耕,被称为“日本通四巨头”,他们受到日本人的重用,取代了直、皖两系张敬尧、白坚武等人的亲日-地位。在日本特务机关的安排下,白率领其正谊社骨干分子崔可亭、崔乐平等五、六人离津前往大连,居于卧龙台。不久迁居沈阳,旋赴长春觐见溥仪,并和郑孝胥张燕卿会晤。郑对白表示冷淡,张对白则有所企图。白临辞行前,溥仪赠送六千元,张蒸卿送给一万元,并告知设法回天津开辟活动基地,为溥仪全面复辟做准备。

一九三五年白坚武回到天津以后,在日本特务土肥原策动下,与石友三组织“华北正义自治军”,白任总司令, 日本浪人栖琦一良也参与共事。他们阴谋策划,以潘毓桂在北平为内应,由天津、丰台出动,攻打北平,夺取政权,拥护吴佩孚出山掌权,脱离南京政府,成立“华北国”。经过多方准备,提前派曹华扬、刘佩臣两支土匪队伍,约几百人,化装进入北平,潜伏于东交民巷日本兵营,委任前在直鲁联军曾充师长的李瑞清,串通原石友三旧部段承泽(当时任铁甲车第六队队长,驻防丰台),并授段任“华北正义自治军”第二路总指挥名义。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由天津东车站出动,约一百多名日本浪人及便衣土匪,到丰台与段承泽会合,进抵永定门外,向北平城内发炮。因北平当局事先得悉这次扰乱活动的情报,加之早有防范准备,所以这次叛乱迅速被消灭。段承泽见事败,只率三百余匪徒向香河县方向逃窜,香河县县长赵葆真(字锤朴)率团队堵截,将段承泽捕捉,日本顾问松井兼三也一同落网 (后被日军引渡回津)。经审讯后将段枪决。这时白坚武尚在天津未及出动,见阴谋败露,立即由日本军方护送至塘沽登轮逃往东北。

不久,白坚武见风波平息,再度返津,伺机进行活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恐白坚武勾结日本势力捣乱,委任白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参议名义,月送车马费二百元。

一九三七年七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潘毓桂出任伪北京市 局局长,曾邀白坚武出来做官,白表示“现在还不能做官”。白的用意何在,外人不得而知。

天津沦陷不久,白坚武去青岛,又辗转赴济南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会晤,随后去河北大名往见宋哲元。这时宋统率的第二十九军已撤退至河北大名、南乐、清丰一带。会面后,宋待之甚好,时已届冬季,宋送给二百元购置皮袍。据说白坚武还带有几名化装的日本顾问。迨至同年底,宋哲元卸职赴后方养病,脱离部队,时冯玉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以通敌叛国罪,将白坚武逮捕,在南乐县南门外枪决。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