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胡适

1,文学革命

2.社会主义

3.反击宗教自清末民初始,由于国力的目趋衰微,以致人们连带着对此前国家的主要精神支柱——儒学产生怀疑,流风所及,整个社会便处于一种道德失范后的无序状态。上层社会的混乱已如上述,而下层社会也好不到哪儿去。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个在中国北方军队中混迹多年的将领徐永昌曾经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

从前长者怕神明,小人怕鬼,哲者怕良心、怕道德,还有多数人怕官,或说是法律。现在呢?迷信打破了,良心是不讲,法律是没有,那们无锁链锁着、无钉子钉着的如一团集沙然之军队,究以何物维系之?凭饷?有缺时;凭法?恐怕到时间用不上;凭升官?是民国以来与迷信一样,已打破了;凭所谓党?则现在已看见那种松样啦。予以为若以吾人传统所涵蓄最深的道德感情来维系之,或者还有一二分可靠。不然,时至今日,再无他法,有之,则惟消极的不令其做一件记不下去的事。如此则那一时散了也不怕欠下良心账。不然者,带兵的勾当是危险呵。
说到底,带兵之难关键难在没有一种共同的理想或标准来约束士兵的行为。徐永昌提出的以传统道德来维系军心和人心,自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建立在良心基础上的传统道德,已经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被“去魅”。但除了传统,又有什么道德资源可以利用呢?
从五四以后的情形看,背弃传统的许多年轻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且中国的重新统一,事实上也是建立在这种选择基础之上。但是,毕竟还有一些如同白坚武这类弃旧而又厌新的人物,在寻找思想之锚的过程中一直苦苦挣扎。因此,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对“共同的理想或标准”的追求仍在困惑着中国知识界。如一位学者在1946年仍呼吁中国要重建精神大厦,他的理由是:
本来所谓“国于天地,必有以立”,这个“有”原也不指武器,而是指某一社会中人群所同意信守的生活方式和原则——几颗思想上的大柱子,顶住了这个社会(或国家)的组织机构。一般人称这个机构为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这几颗大柱子有的时候叫作四维八德,有的地方叫作民治思想,有的地方叫作共产主义。不管叫它什么,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群必须能同意支持这些柱子,这些原则,否则整个机构垮下来必酿成极大的灾祸。尤其重要的是同意支持,不是强迫支持。
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一部中国现代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寻找“柱子”的历史。事实上,这些“柱子”不仅对社会整合的实现极为重要,对个人身份的确立同样也不可或缺,因为这些“柱子”可以提供“一种指导我们穿过我们经常面对的政治无序的导航仪” 。

 光绪十七年(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光绪二十年(1894年)3月6日,回到籍贯地绩溪随介如四叔读私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暑假,考取中国公学,同时兼任英文教员,并为《竞业旬报》撰稿,上学期间学习作诗 [3]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编辑《竞业旬报》(自二十四期),同时在《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上发表文章;9月,因中国公学风潮,部分学生另立新中国公学,胡适参与新公学的筹建工作。宣统元年(1909年),《竞业旬报》停刊;11月13日,新公学与中国公学合并,胡适因此失学,寄居在上海 [3]  
宣统二年(1910年)2月,由王云五推荐到华童公学教国文;3月22日,辞去华童公学的职务;7月,赴北京参加留美考试,最终国文获得一百分的成绩,以第55名被录取;8月16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留学;9月,来到绮色佳,进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3]  
宣统三年(1911年),完成杂文《康奈尔传》、论文《〈诗三百篇〉言字解》。民国元年(1912年)春,进入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12月27日,担任康奈尔大学大同会支会主席。民国二年(1913年),担任康乃尔大学世界学生会会长,与赵元任、胡达同被推举为美国大学生联谊会斐贝卡拔(PhiBetaKappa)的会员 [3]  
民国三年(1914年)2月,获得学士学位;4月1日,受留美学生会会长郑莱之聘,任该会哲学教育群学部委员长;5月9日,凭借论文《论英诗人卜郎宁吟之乐观主义》获卜郎宁奖;5月20日,辞去世界学生会会长职务 [3]  
民国六年(1917年)1月1日,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刊登于《新青年》二卷五号;同月,陈独秀正式就任北大文科学长,也把《新青年》从上海迁来北京编辑。他帮助蔡元培罗致人才,在给胡适的信中,陈独秀表达了想要让胡适到北京大学任教,与之共事的希望;4月17日,胡适完成博士论文;5月22日,进行博士学位最后考试——口试;5月23日,改定论文《先秦诸子之进化论》;7月,从美国返回;9月10日,到北京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3]  [4]  ;进入北京大学之后,直接参与《新青年》的编务活动,与陈独秀一起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也向蔡元培推荐人才 [4]  
民国七年(1918年)初,《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扩大编辑部,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等六人轮流编辑 [4]  ;4月,胡适的论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在《新青年》四号四卷上;同年,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北京大学日刊》编辑、哲学研究所主任、英文科教授会主任等职位 [3]  
民国八年(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也因政治的助力,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汇集成了全国规模的伟大文化革命的洪流。胡适和陈独秀大力倡导五四运动,二人成为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一员,但相比较于李大钊、陈独秀,他较为温和,不怎么坚决武断 [149]  。
民国八年(1919年),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9月20日,北京大学开学,代理北京大学教务长;同年,接办《每周评论》杂志,发表论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3]  
民国九年(1920年)2月,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7月27日,完成论著《〈水浒传〉考证》,这是他第一篇重要的小说考证。民国十年(1921年)3月27日,完成论著《〈红楼梦〉考证》初稿;5月21日,与丁文江等人讨论组织“努力会”并起草章程;年底,文集《胡适文存》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3]  [4]  

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在宁古塔时为正二品镇守宁古塔将军容山和三品卿衔吴大澂幕僚,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1年胡适出生时,胡传51岁。1892年3月20日,胡传调任台湾。1895年8月22日,病逝于厦门 [54]  [55]  
母亲
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胡适出生时19岁。1894年2月21日,胡适随母亲回到上海。1895年丈夫胡传去世时,一直守寡,冯顺弟23岁,此后一直守寡长达23年。其间,冯顺弟经历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胡适在《四十自序》中描写母亲的订婚过程和丧夫后打理家庭、培养儿子的故事 [54]  [55] 绩溪胡适故居
绩溪胡适故居
绩溪胡适故居(4张)
故居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为两进三间砖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遗址建在一座平台上,三面依水,一面陆地有防兽沟。始建于1897年,是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 [40-41]  。
故居内部装饰以隔扇、窗栏、撑拱和雀替为主,分前后两进,中以户牖相隔。当年胡适和母亲冯顺弟便住在前堂西房,与西房相通的厢房是胡适念书的书房。胡适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故居内现陈列着胡适生前的部分著作,书信手稿以及有关介绍胡适的文章。故居于1987年对外开放,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41]  。

左翼革命文学家鲁迅与右翼文化泰斗胡适,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晚年忏悔

胡适的思想就是倡导民主科学。1927年,他写《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去了台湾的周德伟把《通往奴役之路》介绍给殷海光与胡适,由殷海光翻译并在《自由中国》上连载,此举引起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反思 [27]  。胡适晚年在《自由中国》上发表《从〈到奴役之路〉说起》,认为社会主义的倾向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间有冲突,开始公开地忏悔,甚至清算自己过去的思想。这和上世纪50年代大陆形势有关,同时他也受到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影响。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是由胡适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江冬秀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千金小姐。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胡适随同父异母的哥哥胡振之到上海读书,临行前母亲冯顺弟为他订了婚。光绪三十四年(1905年)7月,已在上海“作新民”的胡适写信给母亲,拒绝回家完婚,语气悲愤。但最终,他们于民国六年(1917年)12月30日在家乡与结婚 [37]  [56]  
从订婚到结婚的15年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见过面,但有通信。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①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而外间犹谓美国之不敢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次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②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③对于政客以学者身份向政府投机要胁,而以官位与钱财为其目的。伍宪子等于骗钱……不送钱就反腔,而胡适今日之所为,亦几乎等于此矣。(《蒋介石日记——上星期反省录》) [100]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

李志茗:赵凤昌如何调停宋教仁案

李志茗:赵凤昌如何调停宋教仁案 李志茗 2019-06-23 15:59 字号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暗杀,两天后伤重不治,黄兴第一时间通知了赵凤昌:“竹君先生大鉴:钝兄被刺,想已详悉,痛于今晨四时四十七分绝命。知注,特此飞闻。弟兴启。二十二日。”这就是著名的“宋案”,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各种议论猜测铺天盖地。当时张謇刚好在上海,立即走访黄兴,了解国民党方面的反应。国民党3月3日刚由同盟会改组而成,黄兴任协理。黄兴很悲愤,表达两个意愿:“第一、以国家为前提;第二、要死者明白。”但张謇似乎没有就此突发重大事件与赵凤昌面谈,而是通过函电交流。24日,他致函赵凤昌: 竹公鉴:顷计电达。遁初以调和南北慷慨自任,无端被害,此必有不欲南北调和者。乱人横行如此,世岂可问!拟挽以联云:“何人忍贼来君叔,举世谁为鲁仲连?”不知联寄何所?想公亦必伤悼之也。 来君叔为东汉名将来歙,鲁仲连乃战国时期的辩论家,史称他们都是排忧解难、讲求信义的仁人君子。张謇以来歙鲁仲连来比拟宋教仁,说明对他的评价很高。尤其在当时南北猜忌、成见很深的背景下,革命党人中像宋教仁这样能够不受党见困扰,相对理性,愿意往来游说、调和南北的人比较少见,所以为他的不幸罹难表示可惜。据说袁世凯得到此消息后,也惊愕地说:“确矣,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遁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可见,张、袁看法惊人相似。 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后,袁世凯责成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办理该案。凶手很快抓到,搜出证据牵涉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时赵秉钧为内阁总理兼内务部部长,袁世凯不免怀疑是赵秉钧指使,“而赵以洪时往袁府,亦疑袁授意”。连北京政府内部都不淡定,总统和总理互相怀疑,外部就更别提了,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有认为是同盟会自相残杀的,也有怀疑冯国璋是主谋,当然更多的则指向政府,特别国民党中很多人直斥袁世凯为罪魁祸首。 3月25日,程德全到上海,前往黄兴公馆商谈宋教仁被刺案,赵凤昌与刚从日本赶回国的孙中山等也参加。次日,孙中山对来访的日本驻沪总领事有吉明谈起宋案:“昨晨返沪以来,根据所收到之报道,其数虽少,而出自袁世凯主使之证据,历然在目。……袁以大总统之高位,尚用此种卑劣手段,实所不能容忍。”基于国民党对袁世凯的不信任和激烈反应,30日,程德全、应德闳、张謇均至南阳路10号赵凤昌家秘密会议,“商办宋案”。会议的内容不得而...
胡瑛 [ 编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文介绍的是湖南人,同盟会会员,筹安六君子之一。关于云南军人,请见“ 胡瑛 (云南) ”。 胡瑛 性别 男 出生 1884年   大清 湖南省 桃源县 上乡下白石村 逝世 1933年   中华民国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 胡经武 教育程度 私塾 职业 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 20世纪 政党   中国国民党 经历 显示▼ 华兴会部分领导人(1905年摄于 日本 东京 )。前排左起:1 黄兴 ,2未知,3 胡瑛 ,4 宋教仁 ,5 柳扬谷 ;后排左起:1 章士钊 ,2未知,3 程家柽 ,4 刘揆一 胡瑛 (1884年-1933年11月), 字 经武 ,号 萱庵 , 中国 湖南省 常德府 桃源县 上乡下白石村人,中国 清末 民初 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人。 目录 1 生平 1.1 革命派的活动 1.2 从反袁世凯到筹安会 1.3 护法运动以后 2 注释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生平 [ 编辑 ] 革命派的活动 [ 编辑 ] 胡瑛祖籍 浙江省 绍兴府 ,出生于 湖南省 常德府 桃源县 一个小官吏家庭,与 宋教仁 同乡。 [1] :19 小时候在 长沙 读书,16歳自 长沙 经正学校 毕业。曾肄业湖南明德学堂,为 黄兴 弟子,因结党暗杀劣绅王先谦未成,持黄兴信函走避武昌吴禄贞寓所,旋矢志投入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充兵士。 [1] :19 其为人年少英挺,善词说,入伍后识张难先,两人从此遂藉饭后休闲讲演以激励士兵。 [1] :19 1904年( 光绪 三十年)2月,胡瑛参加了黄兴组织的 华兴会 。自黄兴创立华兴会后,乃使胡瑛及宋教仁在湖北计议从速成立机关准备响应,于是分途连络军界、学界同志,发起组织科学补习所,故意标明研究科学,以愚弄官府耳目,实则此为武昌有革命机关之始。 [1] :19 3月,他赴 武昌 任华兴会 湖北 支部总理。6月, 科学补习所 举行成立大会,公推湖北高等学堂高材生吕大森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宋教仁为文书,各军营各学堂均置干事,分途运动,其中主要工作之一,即为介绍新兵入伍。 [1] :19 盖会员刘敬安任职马队书记,如张之洞有招兵计划,刘必先知,即转胡瑛。 [1] :19 因之湖北新军中,大半系科学补习所介绍之党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