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章士钊陈独秀 李大钊 杨昌济

 民国名士章士钊:两个小夫人都是流氓大亨介绍来的_腾讯新闻 (qq.com)

陈独秀、鲁迅、章士钊的交往和恩怨_研究文章_研究动态 - 陈独秀研究网 (chenduxiu.net)

陈独秀在上海|章士钊|新青年_网易订阅 (163.com)

彭劲秀:陈独秀与章士钊_南方艺术 (zgnfys.com)

彭劲秀:陈独秀与章士钊(2)_南方艺术 (zgnfys.com)

特别是陈独秀,性情暴烈,宁断不弯,章士钊评价陈独秀:“言语峻利,好为断制,性狷急不能容人,亦辄不见容于人。”又说陈独秀如“不羁之马,奋力驰去,回头之草弗啮,不峻之坂弗上”。这一评判,应该说很确当的。

。陈独秀脾气暴烈,在怒火中烧时常常骂人,毫不留情。对章士钊这样的老朋友,照样怒骂他是“放狗屁”、“ 狗放屁”、“放屁狗”,并说“”放屁狗只会放屁,真是无用的厌物。”

章士钊为人大度,尽管陈独秀大骂过他,还写信与他“绝交”,但是章士钊却没有公开骂过陈独秀。相反,他还对于一些青年学生攻击陈独秀的行为还提出过规诫。如《甲寅》周刊上曾刊载一位北大学生的来信,批评陈独秀、胡适等人主张言文合一,是“弃周鼎而宝康瓠”,言辞激烈。章士钊在给这位学生复信中说陈独秀、胡适乃一代宗师,“取径乖而负累重”,对于后辈小生的责难自会原谅,但作为后辈,对于当世名儒大师,“不必因取舍而定毁誉”。又有林纾的弟子李濂镗给《甲寅》周刊写信为其师辩护,且严辞批评陈独秀和胡适。章士钊在复信中说,来信意气太盛,为师辩护,拳拳之心,无可非议,但攻击陈独秀和胡适却不当,“即舍寻常风义不论,亦有伤不薄今人之道,犹非养气君子所宜”。章士钊这种宽容大度和君子风范令人称道。

从箭杆胡同出发,看“新青年”陈独秀如何掀起新思潮│寻迹② (bjnews.com.cn)

作为一代精英的精神领袖,陈独秀身上有着断头流血都不辞避的悍劲,所向披靡的狂飙式的气质,棱角毕露、锋芒逼人。

蔡元培为何要三顾茅庐请陈独秀?为何陈独秀受聘北大却不用上课? (baidu.com)

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

温宗尧_百度百科 (baidu.com)

温宗尧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中国国民党。马君武受居正冯自由等中国国民党右派的影响,在章太炎领衔发表的《护国救国公函》上签名,反对中国国民党改组,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1月,厦门大学学生300多人

性情刚烈

孙中山与马君武孙中山与马君武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拒绝南下南京。这时,蔡元培持重不语,宋教仁则说:统兵北上,并非儿戏,津浦路上我方兵力只能到达徐州,直鲁两省均为北洋重兵驻守,我方若出兵,北洋岂肯轻易放过?势必引起战争。宋教仁的话还未说定,马君武就大声呵斥道:“你为袁世凯作说客,出卖南京!”照着宋教仁的脸上就是一拳,宋教仁的左眼顿时受伤出血。
孙中山立即呵斥马君武。“你太粗莽,须向教仁赔礼。”马君武听命,上前要与宋教仁握手道歉。宋教仁说:“我眼痛,不好伸手。”孙中山又说:“此事关系重大,改日再商议。”于是大家相继退出总统府。黄兴送宋教仁回公馆,一再安慰他。宋教仁说:“马君武粗暴,我知道,但说我出卖南京,岂有此理!”黄兴说:“君武有口无心,孙先生教他认错,当面赔礼,革命党人说了算了,不必计较。”宋教仁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 [25] 
民国六年(1917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接着沈伊默马上去找蔡元培,推荐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同时也和汤尔和说过陈独秀来北京的事,所以汤尔和也知道陈独秀住在哪里。蔡元培要沈伊默征求陈独秀意见,被一口回绝。陈独秀说自己要回上海办《新青年》,沈伊默回报蔡元培,蔡元培说叫陈独秀把《新青年》搬到北京办,就可以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了。而且只要专心办好杂志,不需要上课。

1913年 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寓南小街什方院36号,书斋悬颜平原《家庙碑》旧拓全幅。又把杜甫,李义山,杜牧等诸家诗集认真从事研究。
1915年 2月14日,诣章太炎先生寓所,先后至章寓者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许寿裳,马叙伦周树人等人。
1916年 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课,医专校长汤尔和,与蔡元培为知交,先生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俊,元彦诸志,暇即临习。
1917年 1月,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欲革新北大,先生积极参与。蔡元培到任之前访见先生,目的在于相识。
沈尹默沈尹默
汤尔和,出生于1878年,190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成城学校,学习军事。1903年,五百余名中国留学生集会于东京锦辉馆,在声讨俄国侵略行径之后,决议成立拒俄义勇队。汤尔和被推为拒俄义勇队临时队长,和钮永建归国,谒北洋大臣袁世凯请缨,无果南归。
1904年,任浙江高等学堂音乐教员。
汤尔和汤尔和
1907年,再次留学日本,改学医学,就读于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3年钮永建、蓝天蔚等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其后因受到清朝关注,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被迫解散。后拒俄义勇队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继续开展活动。1911年10月归国,在上海加入陈其美的组织。负责中国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的联络工作。11月3日清朝方面逮捕陈其美,被钮永建率决死队救出,上海革命派起义成功,上海光复沪军都督府成立后,钮永建任军务部长。其后,支援各地的革命派起义。12月被任命为江苏都督府参谋次长。[1]钮永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1914年5月,在东京与陈独秀谷钟秀等人创办《甲寅》月刊,章士钊在第一期上发表《政本》一文,
他是辛亥元老,为反清大爷与黄兴建立华兴会;和章太炎、张继、邹容,结为异姓兄弟
梁漱溟评价章士钊:“论人品不可菲薄,但多才多艺亦复多欲。细行不检,赌博、吸鸦片、嫖妓、蓄妾媵……非能束身自好者。”
早在1915年的日本。吴弱男和李大钊同在日本留学,李大钊有时在吴弱男家共餐。吴弱男请李大钊为儿子讲课(每月两次。),李大钊女儿称呼吴弱男为干妈。



1918年 《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六教授分期轮流担任编辑。先生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沈尹默_百度百科 (baidu.com)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