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日本记者谈袁世凯:用人不当导致失败

 

日本记者谈袁世凯:用人不当导致失败

作为旧体制的新官僚,袁世凯要在新和旧两种势力中求得平衡和发展,难免赌徒式的跌宕起伏。立宪先行者袁世凯最终还是选择了称帝,宛若易卜生笔下出走的娜拉,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人物的臧否亦如是。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革命史观一枝独秀,历史人物的品评时常囿于暴力革命史观的桎梏,这方面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胡绳。胡绳近代史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将中国近代史写成“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革命、辛亥革命”三大革命的一元暴力革命史。丢失了“现代文明建构”这一重线索,即无视洋务运动、改良运动、立宪运动的文明嬗变史,而后者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近代人物的再评价。就晚清体制内对现代文明的顶层设计而言,袁世凯是一道绕不去的坎儿。对袁世凯的历史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当下革命、器物、制度等多元历史观的生命力。

如果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本土资源的人物传记(写作手法借鉴了西方传记),那么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传》可以说是他山之石了。就现代文明建构这一叙事维度而言,佐藤铁治郎没有因人废言:作为日本人这一局外人身份,作者可以不为中国文化里为尊者讳这一陋俗所扰;而作为居住中国、朝鲜约30年的记者,作者又可避免传记作家创作时的闭门造车,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众说纷纭的报章中汲取史料。也正是由于局外人和记者这双重身份,本书甫一出版即遭袁克定(袁世凯长子)和天津官员的封杀。这也佐证了传记史学的力量,诚如孟子所言:孔子作春秋则乱臣贼子惧。

务实为上 德性为下

作为中兴名臣,有必要为袁世凯找两个参照物——曾国藩、李鸿章。耐人寻味的是从曾国藩到李鸿章再到袁世凯,我们目睹的是这样的人生轨迹:做事越来越务实和功利,做人上却越来越圆滑和狡诈。一个递增,一个递减,历史的吊诡可见一斑。

就务实而言,曾、李、袁代表了晚清能臣的趋势。越是王朝后期,越是内忧外患,供能臣腾挪转移的空间就越小。这也可以解释《走向共和》里李鸿章的那句台词:“一代人只能办一代人的事情。”同样是立宪,戊戌年换回的是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可到了辛丑年,革命和改革赛跑,立宪已近乎朝野共识。与其说曾、李、袁越来越汲汲于事功,不如说务实能臣都是逼出来的。

无独有偶,现代史也可为理想与务实的问题作些许佐证。由于时代背景迥然有别,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的政策倾向与此前的30年相比,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建国之初,世界各国都在“二战”废墟中蹒跚起步,邻邦日韩的战后惨状和中国不分伯仲,改革的迫切性看起来并不十分突出,可以充满自信和自豪地“输出革命”。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日韩都已从废墟中凤凰涅磐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领跑者。港台的经济成就,也足以令人侧目。中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穷则思变,除了立足实际、革故鼎新,别无他法。

就德性而言,我们不妨以用人为例。佐藤铁治郎就用人问题为袁世凯扼腕痛惜:不管是侵吞军费的王士珍,还是权力寻租的警察总办曹家祥,袁世凯难辞其咎。事实上,袁世凯本人的发迹也是源于卖身和投靠的人身轨迹:吴长庆、李鸿章、荣禄、奕劻、李莲英,这期间甚至还曾投靠过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一个习惯卖身投靠的旧体制官僚,他的思想再新潮,也跳不出旧体制这口酱缸。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在用人上任人唯亲,甚至大肆任命宵小之徒。佐藤大概没读过王安石对《史记》中孟尝君的评价:“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句话也适用于解读袁世凯的用人不当。对于没有民主选举的晚清而言,任人唯亲是常态,选贤任能才是反常。科举考试固然能擢拔曾国藩、李鸿章、张謇这样的能臣干才,可相对于庞大的帝国版图和危如累卵的政局而言,这既显得杯水车薪,又显得力不从心。

新官僚的末路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承认康乾盛世的同时,不无警醒地提出:清朝经济已经走到其制度的尽头。亚当·斯密的这句话用在晚清的政治制度上同样称得上是当头棒喝。

袁世凯引进西方兵役制度、西法练兵、设立警察制度、创办实业、鼓吹留学、设立诉讼费制度,都是兴利除弊的美政。可现实远比袁世凯梦想中的更加骨感:新式陆军最后沦为唯命是从、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警察制度成为曹家祥之流寻租敛财的不二法门,创立的实业俨然红顶商人的乐土。原因也很简单,新政不仅是引进铁路、轮船、电话、电报这样的器物文明,也不仅是机械移植国外的兵制、警察、司法制度,还在于一种宪政共识,一种政治文明,而这种政治文明或宪政共识对于旧体制里的新官僚而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世凯对抗的是整个旧体制,其难度不逊于堂吉诃德和风车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仅作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仅经济体制改革会无疾而终,还会为政治领域的腐败创造更深厚的温床,这也是佐藤铁治郎言不及义的历史局限性。论及经济体制改革,李鸿章、奕訢揭橥的洋务运动不可谓不深入: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官民合资、外商独资企业、民办企业如火如荼,多元经济形态井喷,甚至博得了“同治中兴”的美名。可是滞后的政治改革使得洋务运动的成果最后要么被旧体制官僚拖垮,要么被盛宣怀为代表的官商鲸吞。袁世凯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宿命,旨在裁汰冗员、减轻财政压力的厘定新官制,最后沦为了庆亲王奕劻父子权力寻租的猎场。

作为旧体制的新官僚,袁世凯要在新和旧两种势力中求得平衡和发展,难免赌徒式的跌宕起伏。立宪先行者袁世凯最终还是选择了称帝,宛若易卜生笔下出走的娜拉,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mxloo3.html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