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另一种视角的晚清旧闻

所评图书:《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作者:艾里香
晚清十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短短的十年时间,留下的遗产却足以让我们深思反省,旅美华人方激编译的《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就是这样一本写晚清的书。书中,充满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洞见,一颗颗散佚的珍珠,用独特的方式重新串联,见证了另一种视角的晚晴旧闻。
这本《帝国的回忆》,选译英国《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这些新闻稿,概括了有关清末“新政”的诸多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光绪以及其他皇族成员,为延续统治进行的努力,可以看到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帝国权臣,是如何费尽心力地苦撑危局,可以看到列强在中国的角逐,还可以看到国内守旧、改良、革命等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这些生动的叙述,让史料更加翔实,让历史的内容更加丰富,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晚清史。
新闻不同于历史,但若干年后,新闻报道本身会成为历史研究的资料和线索。这正是本书的独到之处。清帝国最后十年,新政方案几乎涵盖了各个层面,如建立近代教育体系、自开商埠、司法改革、刑律修订、筹建责任内阁,等等。《泰晤士报》关于当时晚清教育改革的记录和评论尤其令人警醒,认为至少在教育问题上,经过“全心全意”的深思熟虑之后,清国人确信,西学是大清帝国继续生存和走向繁荣的根本之道。这说明,早在100多年前,《泰晤士报》的记者们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思想和科举制。
《泰晤士报》的详细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中国,看到了一群陌生而又熟悉的同胞。如《清国皇帝》中说,光绪皇帝身为皇权持有人,虽然在名义上他比地球上任何君主享有更多尊贵,但与此同时,他也因着自身所无力控制的外界力量,而沦为最不幸、最可悲的一个形象。又如李鸿章在1896年欧洲之旅返回京城时,他终于要承担起众人皆知的可耻角色。这个事实,打碎了人们长时间的错觉,也展现出一个李鸿章的真实形象。身为“走一步看一步”政策的化身,李鸿章自己把大清帝国拖到了毁灭和瓦解的边缘。读之,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泰晤士报》以第三只眼睛的视角,观察并记录了晚清改革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得以把历史看得更真切。如禁烟运动中,清政府意图遏制鸦片恶习的声明,竟然在欧洲、美国等地也引起了带有同情心的关注,这一点已经在英国、法国与美国政府所表达的态度上,得到了充分证明。又如《日本在满洲里的行动》中,英国对于日本的行动,将不会有太多的苛责。在日本和清国之间持续增强的紧张状态下,英国会对此事表示普遍和深远的遗憾。清国对于这场运动所诉求的民族振兴,英格兰深表同情。这些细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同视角了解晚清的窗户。
毋庸置疑,《泰晤士报》作为一家英国的报纸,其报道、评述的视角,不可避免地会以本国的利益为切入点。其对当时中国政局的报道亦有些碎片化,难以概括时代全貌。这些历史的细节像一幅巨大的拼图,其中的单独一片或许不具备太多意义,但联为一体时,画面的含义却变得不言自明。我想,这本《帝国的回忆》的价值,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英国的镜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