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英国记者说此人具备放眼世界的政治眼光,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

 

英国记者说此人具备放眼世界的政治眼光,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

英国记者莫里循是一个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他同情维新,认为慈禧太后推行的新政,使中国走向进步的一种手段。但是,随着立宪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各省咨议局的成立,莫理循也预感到了清廷已是风中之烛覆亡不可避免。虽然莫理循也认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觉醒的中国人民身上,但在如何搬开清廷这块“绊脚石”的问题上,莫理循并不主张运用革命党人的革命方式。中国连年战乱,社会民生动荡,他很希望中国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推进改革,他很反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革命行为,莫理循甚至说,孙中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煽动者、阴谋家,是个“无知的人,他喜欢说大话和他的无知一样”。[1]

在莫理循看来,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行动必然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混乱和动荡。这不但不能解决社会和民族矛盾,反而使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遭到损害。莫理循希望用改良的方式,通过实现立宪政府来使中国获得新生。那么,谁适合担当这个历史重任呢?他断定,只有那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拥有实力、具有先进思想的汉族官僚才有此资格。

1911年10月,清军火烧汉口现场


在晚清的实力派官员中,莫理循认为袁世凯是堪当重任的一员。莫理循推崇袁世凯,是因为他与袁世凯多有接触,认为袁才是清廷中为数不多的改革人物。甲午之后,清廷命袁世凯在天津督练新军,他不负众望,把新式陆军训练成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他因此也声誉鹊起;义和团运动中,袁世凯与张之洞、刘坤一筹划“东南互保”,使得南方没有像北方那样出现动荡,也保护列强各国的在华利益,得到列强的信任,对他寄予厚望。

1901年底起,袁世凯被清廷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他更是锐意改革,建立了近代警察制度,提倡工商实业,开办新式学堂。1905年后,袁世凯与张之洞等人推动官制改革,实行责任内阁制,他进而被提升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一时间南有张之洞,北有袁世凯,二人成为中外关注的朝廷大吏。

袁世凯推行改革,他也十分注重在列强各国特别是英美两国中的形象,因而也与莫理循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莫理循也经常收集袁世凯的事迹,在《泰晤士报》上加以报道。莫理循曾回忆说,“我们所有在京人员关注着这一强有力人物的生涯。”他们形成一个共识:袁世凯终将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莫理循在1902年3月2日前往直隶省城保定拜见了袁世凯,于4日发出了采访袁世凯的电文。《泰晤士报》于7日予以刊登。莫理循在电文中着重报道了袁世凯为收回天津所做的工作,说袁世凯是一个爱国的官员。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在那里建立了临时政府——暂时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俗称天津都统衙门,并把天津划分了八个区,由各国分管。1901年11月,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到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委任唐绍仪与列强交涉取消都统衙门,收回天津行政管理权,经过唐绍仪据理力争,1902年8月25日,袁世凯和联军将领举行了交接仪式。莫理循在保定访问袁世凯时,正是袁与八国联军交涉收回天津的时刻。保定会见之后,莫理循和袁世凯二人交往日多,直至1916年袁世凯逝世都未曾中断。[2]

1912年袁世凯(前排左一)与中外人士合影


袁世凯权力与威望日隆,使得清廷中的保守派对他十分妒嫉。1906年底,保守派为削弱袁世凯对军队的控制,将袁世凯控制的几个镇的军队指挥大权收归兵部。给袁世凯留下的只有两个镇。这个举动给外界的观感是,袁世凯权力经此剥夺,很难东山再起。但莫理循却不以为然,他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判定,袁世凯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削弱,他“除了直接指挥的两个师(镇)以外,通过由他提名委任的部下,他在新军中甚至对最远的地区——广州——仍然是最有影响的人”。[3]

莫理循与袁世凯的密切接触,使他感到袁世凯不仅具有定国安邦、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实力和手段,更具有晚清大多数官僚所不具备的与时俱进、放眼世界的政治眼光,这正是他所认为的可以推进中国改革的“新生力量”。

袁世凯在莫理循心中所塑造成的高大形象,所以使他在积极地关注着袁世凯,他对袁世凯在晚清政治中的权威和地位深信不疑。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名义下旨说,“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驱驰。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4],强行让袁世凯回老家休养。载沣表面上很是关切,但是“足疾”两个字,嘲讽之情溢于言表——反正达到剥夺权力的目的就够了。

载沣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袁世凯政治生涯的终结,姬乐尔甚至还为此攻击莫理循对中国状况过于乐观,以致分不清形势,但莫理循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袁世凯被开缺后,莫理循仍然在《泰晤士报》上发文肯定袁世凯的新政功绩,对清廷打击这样一位进步人物感到不满:“未来令人心焦,袁世凯是满族特权和太监的对手。他被罢职对其他人包括总督和各级官员们,特别是唐绍仪,都是影响。”然而,他还是对袁世凯充满信心。袁世凯也曾“大为感动”。1911年4月,莫理循致函蔡廷干:“试图把中国和中国人的事情向欧洲人广为报道。《泰晤士报》有其他欧洲大政治家的传略,但除了有关中国大城市和省一级当权者单调无味的记录以外,没有掌握任何中国政治家有价值的资料”。他希望蔡廷干为他提供一份袁世凯的生平概况,甚至向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打听袁世凯在戊戌维新时期的活动。他于6月写成了一份关于袁世凯生平的长篇备忘录,从袁世凯出生到他赴朝鲜,一直叙述到他被罢黜后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关于袁世凯传记的较早资料。他在这份备忘录的结尾写道:“不时地,会有一些传闻,说他可能要复职……袁世凯当然会恢复自己的权力。”[5]后来,莫理循将此文发表在《泰晤士报》上,成为他推崇和宣扬袁世凯的重要材料,也表现了他对袁世凯的坚定支持。

慈禧太后葬礼(莫理循摄)


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震惊中外,革命党人要求清宣统皇帝逊位,实现共和国体。对于这场革命,莫理循并不认为革命党能主导中国。他说,“我深信,袁重新掌权已为期不远,我斗胆揣测,袁将接替荫昌掌管陆军部,其后升为内阁协理大臣,以接替即将退休之那桐……我还冒昧预测,上述变动将在10月间资政院再次举行会议之前实现”[6]。

莫理循像众多的国内外媒体记者一样关注着这场变革,他更加明显地赞赏中国人民的觉醒意识,他希望中国从此走向繁荣。他在给《泰晤士报》的新闻报道中,更多地注入了中国的民族觉醒将打造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中国的内容。他认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对英国并无妨害,但中国要繁荣,就必须铲除腐朽的思想、腐败的政体,他还认为中国应该在英国的引导下,用英国的政治模式来加速改造。1912年,莫理循被袁世凯聘任为政治顾问后,他开始直接插手中国政治事务,试图用他的名望和思维模式,将中国变革的方向引向他设想和所期望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册,第512页。

[2]窦坤:《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第117页。

[3]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册,第483页。

[4] 《宣统政纪》见《清实录》,第六十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页。

[5]窦坤:《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第118页。

[6]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册,第731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