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中国想强大 要靠日本还是靠俄国?袁世凯一番话令人警醒

 

中国想强大 要靠日本还是靠俄国?袁世凯一番话令人警醒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四十五):与虎谋皮

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是没有外交部门的。战争结束后,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訢主持。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现代外交才开始缓慢起步。

在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由于清政府不熟悉现代外交的规矩,在国际事务方面吃过很多亏,比如云南的马嘉理案等。后来洋枪队队长戈登实在看不下去,就给清政府支了个招:

让他们在和外国签订条约之前,预先将商议内容告知其他几国,那么其他国家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必然会指出条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应对。

这种外交方式,与我国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智慧颇有共通之处,因此容易被当时的中国政客所接受。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以夷制夷”,也成为了他在列强之间纵横捭阖,开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诚然,这种“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它保持了列强在清帝国内势力的均衡,防止中国过快地被某一个国家所鲸吞。

但是,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当中,清政府似乎一直没有走出这样一个怪圈。他们过于依赖这种苟延残喘的拖延之术,而不谋求自强之法,走了舍本逐末的道路。

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廷不断地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寻求庇护自己的外交盟友,但最终还是没有阻止大清走向灭亡。

在甲午战后,日本狮子大开口,割取了我国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这时,北方的俄罗斯却卖给了清廷一个天大的人情,干涉日本归还了辽东。虽然清政府为此多付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但总算是从日本口中夺回了这部分领土。

俄罗斯此举,清廷上下都对其赞赏不已。尤其是在甲午大战之中的最大输家、恨日本入骨的李鸿章,完全寄希望于“联俄制日”,试图洗刷自己签订《马关条约》的耻辱。

在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中,李鸿章许以对方在满洲的修路、驻军、通商之权,表面上是抵御了日本的威胁,但却为俄国势力侵入我东北提供了良好条件。

俄国干涉还辽,本来就并非出于什么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只是俄国本身对我国东北有野心,不想让日本捷足先登而已。

后来俄国在东北大肆扩张之时,清政府没有考虑从改革方面入手,反而有些朝臣又唱起了“联日制俄”的论调,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阻止俄国侵占东北。

而清廷让俄国和日本互相牵制的结果,就是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发动了一场战争,还把战场设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东北无辜人民饱受战火的摧残。时人有个贴切的比喻,说:

“以堂宇假邻人为斗场,己乃袖手旁观,已极可耻;殴竟,便欲分割我室,而犹恬然勿声;若斯政府,岂遂终不知耻乎?”

由于帝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盘根错节,互有利益冲突,因此除日俄之外,朝堂上还不乏有联英、联法、联美等声音。总之是寄希望于能傍上一棵大树,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在朝堂上这种倚仗外援、不图自强的不良风气中,接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却看得十分透彻。帝国列强的本性是贪婪的,寄希望于外交救国,无异于抱薪救火,慢性死亡而已。在1902年,袁世凯针对这一问题,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折:

“臣闻国家之要务首在自强,兵力贵丰足,财力贵充裕,是说固不待言。欲保全本国疆土,而仰望于别国联盟之余力,则一国之耻,孰有过于此者。若欲免此耻,则我中国务宜从速变法自强,兵力宜速练,利源以速开,欲严本国之防御,非仗本国之实力不可,若徒仰别国之联盟则毫无恃矣。”

袁世凯此语,简而言之即“弱国无外交”。要保家卫国,需自身强大,否则外交终究无用。可惜大清贵族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变法上拖延时间,在立宪上做表面工夫,迟迟不肯走彻底的变革之路,也最终拖垮了自己的江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y2nvk5b.html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