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中国想强大 要靠日本还是靠俄国?袁世凯一番话令人警醒

 

中国想强大 要靠日本还是靠俄国?袁世凯一番话令人警醒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四十五):与虎谋皮

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是没有外交部门的。战争结束后,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訢主持。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现代外交才开始缓慢起步。

在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由于清政府不熟悉现代外交的规矩,在国际事务方面吃过很多亏,比如云南的马嘉理案等。后来洋枪队队长戈登实在看不下去,就给清政府支了个招:

让他们在和外国签订条约之前,预先将商议内容告知其他几国,那么其他国家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必然会指出条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应对。

这种外交方式,与我国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智慧颇有共通之处,因此容易被当时的中国政客所接受。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以夷制夷”,也成为了他在列强之间纵横捭阖,开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诚然,这种“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它保持了列强在清帝国内势力的均衡,防止中国过快地被某一个国家所鲸吞。

但是,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当中,清政府似乎一直没有走出这样一个怪圈。他们过于依赖这种苟延残喘的拖延之术,而不谋求自强之法,走了舍本逐末的道路。

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廷不断地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寻求庇护自己的外交盟友,但最终还是没有阻止大清走向灭亡。

在甲午战后,日本狮子大开口,割取了我国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这时,北方的俄罗斯却卖给了清廷一个天大的人情,干涉日本归还了辽东。虽然清政府为此多付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但总算是从日本口中夺回了这部分领土。

俄罗斯此举,清廷上下都对其赞赏不已。尤其是在甲午大战之中的最大输家、恨日本入骨的李鸿章,完全寄希望于“联俄制日”,试图洗刷自己签订《马关条约》的耻辱。

在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中,李鸿章许以对方在满洲的修路、驻军、通商之权,表面上是抵御了日本的威胁,但却为俄国势力侵入我东北提供了良好条件。

俄国干涉还辽,本来就并非出于什么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只是俄国本身对我国东北有野心,不想让日本捷足先登而已。

后来俄国在东北大肆扩张之时,清政府没有考虑从改革方面入手,反而有些朝臣又唱起了“联日制俄”的论调,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阻止俄国侵占东北。

而清廷让俄国和日本互相牵制的结果,就是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发动了一场战争,还把战场设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东北无辜人民饱受战火的摧残。时人有个贴切的比喻,说:

“以堂宇假邻人为斗场,己乃袖手旁观,已极可耻;殴竟,便欲分割我室,而犹恬然勿声;若斯政府,岂遂终不知耻乎?”

由于帝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盘根错节,互有利益冲突,因此除日俄之外,朝堂上还不乏有联英、联法、联美等声音。总之是寄希望于能傍上一棵大树,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在朝堂上这种倚仗外援、不图自强的不良风气中,接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却看得十分透彻。帝国列强的本性是贪婪的,寄希望于外交救国,无异于抱薪救火,慢性死亡而已。在1902年,袁世凯针对这一问题,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折:

“臣闻国家之要务首在自强,兵力贵丰足,财力贵充裕,是说固不待言。欲保全本国疆土,而仰望于别国联盟之余力,则一国之耻,孰有过于此者。若欲免此耻,则我中国务宜从速变法自强,兵力宜速练,利源以速开,欲严本国之防御,非仗本国之实力不可,若徒仰别国之联盟则毫无恃矣。”

袁世凯此语,简而言之即“弱国无外交”。要保家卫国,需自身强大,否则外交终究无用。可惜大清贵族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变法上拖延时间,在立宪上做表面工夫,迟迟不肯走彻底的变革之路,也最终拖垮了自己的江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y2nvk5b.html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