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访俄讲了段子,拿了卢布,还被小女孩写进日记?
西伯利亚大铁路
图片中的这条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铁路跨越8个时区、和16条欧亚河流。不少人都知道,这条铁路在二战中,成为苏联红军对日作战的重要交通生命线。而这条大铁路的修建,是清政府实施“联俄抵日”外交政策的结果。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896年初,清政府收到俄国的邀请,沙俄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有意请大清帝国派人参加典礼。清政府准备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跑一趟随个份子。可俄国直接提出要派个重量级的人物来。言下之意,就是要说话算数的人到俄国去,有事要谈。
这一军倒是将醒了慈禧太后。在“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国人立了头功,要避免重蹈甲午战败的覆辙,何不顺水推舟,借此实施“联俄抵日”战略?按照老佛爷的旨意,一位74岁的老人再次被推上历史的舞台,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
漫画
大清帝国“联俄抵日”的外交策略由来已久,曾一度上升为国策。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不仅要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还要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一时间举国哗然,连列强也觉得日本狮子大开口。于是,俄国打头阵,联合德法两国要将日本煮熟的鸭子打飞。
气力殆尽的日本招架不住了,在向清政府追加3000万两白银“赎金”后,放弃辽东半岛。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沙俄从中获利颇丰,当年俄国舰队就顺风顺水地在胶东湾过冬了。
“三国干涉还辽”让甲午战败后的清政府尝到了“以夷制夷”的甜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密奏朝廷,提出“联俄抗倭”。他们认为,日本图谋我东三省,也是沙俄的心头之患。不如采取远交近攻之道,借沙俄防范日本的侵略野心。
漫画
此时,英国已站到了日本一边,清政府只有指望俄国了。于是,“联俄抵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最急迫、最务实、最没有争议的外交方略。那么,李鸿章俄国之行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吗?
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出发访问欧美8个国家,第一站就是俄国。沙俄作出精心准备,专门派出特使到苏伊士运河迎接,以国家元首的礼节接待李鸿章。拜访沙皇时,李鸿章以光绪皇帝之名呈上价值40万金的贺礼。
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特别隆重,彼得堡的庆典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没想到,最热闹的一天在霍顿卡广场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当地治安官如实报告了伤亡人数,沙皇听后勃然大怒,骂得群臣狗血喷头。
李鸿章听到此事,淡然一笑:这算啥事呀!何不少报些伤亡人数,免得让皇上大动肝火。他还说,在中国遇到饥荒、瘟疫之类的,他就是这么干的,上下相安无事,君臣不就一团和气?
这个故事在网上一直流传,说李鸿章访俄时向沙俄官员传授“多报喜少报忧”的技巧。其实,这个故事有硬伤。尽管欺上瞒下在大清官场俯拾皆是,但身为大清国重臣和资深外交家的李鸿章,想必不会信口开河自曝家丑的。
还有个故事曾在网上流传,说是发现了1896年俄国10岁小女孩日记,称:“李鸿章这个可爱的老人!”说小女孩日记里记录了李鸿章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轶事。当时,典礼宣布奏大清帝国国歌时,出现尴尬场面。大清帝国没有国歌,李鸿章为了维护国格,竟临场发挥,声音沙哑的唱起了家乡小调。显然,这是杜撰出来的笑话。
剧照
不过事出有因,李鸿章此次出访,清帝国有所准备。知道西方国家外交场合要演奏国歌,所以临时找了一首诗,以李鸿章家乡安徽庐剧的旋律配乐,时称《李中堂乐》,但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批准。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的前六天,才有了《巩金瓯》这首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未曾想,它成了清王朝覆灭的一曲悲歌。
李鸿章访欧洲、俄国等地
久经沙场的李鸿章在中俄谈判中却始终处于被动态势。俄方代表维特开门见山,中俄双方订立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俄方要修一条直通中国东北的铁路。他威胁道,中国若不同意“借地筑路”,俄国想帮助中国也是鞭长莫及。
这让李鸿章警觉起来,因为早在这之前,俄国不止一次提出要“借地筑路”,遭到中方拒绝后仍派专家到东北勘察土地。
可俄国人没有等待的耐心。外交大臣罗巴诺夫﹑财政大臣维特轮番夹攻,先以中断谈判为要挟,后来干脆单方面拿出早就拟好的条约让李鸿章签字。最终于1896年6月3日,“专门对付日本”的秘密同盟悄然诞生。有文章称“沙俄重金贿赂李鸿章”,到底有无此事呢?
不少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认同“黑金交易”这一说法,证据源自当时参加谈判的俄方代表事后的披露。说当时条约迟迟不签,俄方心急如焚,财政部长维特遂向李鸿章许诺,修路协议实施,将给李300万卢布的酬金。
可恰恰是密约谈判的主要参与者、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除了钦佩李鸿章为官为人的品性外,还证实:“说李鸿章受了俄国政府的贿赂,我必须说明这个谣言是毫无根据的。”此时李鸿章已辞世,且维特也已年近七旬,离开重权岗位。相比于那些证明“黑金交易”的碎片来,维特回忆录应该更可信一些。
《中俄密约》共六项条款,看似俄国没有直接将自己的利益写进密约,确立了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关系,而实质上,沙俄不费一枪一弹已将中国的东北划入俄国的势力范围,获得在中国东北修筑西北利亚大铁路的特权。
李鸿章早在甲午海战之前就说日本“诚为中国永远大患”,74岁万里赴沙俄,据说还带了口楠木棺材,为的就是想“联俄抵日”。原认为中俄这次联手“可保二十年无事”,谁曾想 “前门拒狼,后门引虎”,“联俄抵日”外交政策宣告失败。后来,梁启超曾这样的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出于在华乃至远东的利益博弈,日俄矛盾由来已久。但清政府多年来采取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为日俄矛盾的不断升级推波助澜。
漫画
日俄这两个强盗将角斗场设在中国的土地上,清政府宣布中立,眼睁睁看着他们在自家院子里“狗咬狗”。西太后做了一场美丽的秋梦,想再用一回“以夷制夷”的所谓国策来“联日拒俄”,让日本人来赶跑沙俄。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熊退狼来”,战败国不赔一分钱,战胜国得寸进尺。日本以中国领土作为“练兵场”,所谓“大陆政策”首战完胜,尝到了用枪炮说话的甜头,疯狂的扩张欲望使中华民族面临更大的危机。
铁路图
让沙俄修一条铁路,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看守住东北的大门,从此河海清晏,天下太平,显然这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更是天真烂漫的想像。以羸弱之身来谋划“以夷制夷”,终究是靠不住的。任何时代,落后必然受制于人,求人不如求自己,唯有富国强兵,走民族复兴之路,才是御敌守土之王道。
(此文节选自陈钦领军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日百年战争全纪实》中分集的解说词,作者:梁江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