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0的博文

38:51 刘仲敬:民国人物纵横谈——顾维钧

38:51 刘仲敬:民国人物纵横谈——顾维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97rWRxoQFw 顾维钧 编辑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十三位国家元首。 1912年回国后,任内阁总统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1919年和1921年,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45年6月,他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1956~1967年,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等职。 [1] 1985年11月14日逝世,享年98岁。 [2] 20世纪80年代,长达12卷的《顾维钧回忆录》陆续出版后,近代史学界曾掀起一波研究顾维钧的热潮,在涉及重大的外交问题时,往往会引用他的回忆录。 [3] 人物关系 纠错 女儿 顾菊珍 岳父 唐绍仪 本 名顾维钧字少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出生日期1888年1月29日逝世日期1985年11月14日主要作品《顾维钧回忆录》《外国人在中国之地位》《门户开放政策》等主要成就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在外交中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 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 担任中华民国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起草《联合国宪章》,代表中国签字外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求学经历 ▪ 外交伊始 ▪ 出任外长 ▪ 驻美大使 ▪ 国际法官 ▪ 退休生活 2 主要成就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5 艺术形象 ▪ 《我的1919》 ▪ 《建党伟业》 6 人物关系 ▪ 妻妾 ▪ 儿子 ▪ 女儿 7 主要作品 8 后世纪念 ▪ 上海 ▪ 天津 人物生平编辑 求学经历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 顾维钧图册 顾维钧图册(13张) 1892年,入旧式私塾读书。 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

近世中原|袁世凯为何放过其他人,却将革命者张钟端当土匪处死

近世中原|袁世凯为何放过其他人,却将革命者张钟端当土匪处死 2017-07-03 由 同知河南事 發表于历史 辛亥革命时,日本留学生张钟端从武汉秘密回到开封,部署在省会开封发动革命,还要暗杀新来的河南巡抚齐耀琳。 结果,行动失败,50多人被捕,但只张钟端为首的11人被处死,而其他人经过各种运作得以释放。同为河南人,身为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在南北议和期间为什么不肯放张钟端等人呢? 张钟端 一 参与起事的,好多人都有些背景 张钟端等人是1911年12月22日夜间被捕的,两天后即被处死。 因张钟端等早已加入同盟会,被南京方面称为党人。得知消息后,南京方面于12月27日向河南政府发电诘问:何故惩办党人? 河南方面的答复是:刀匪谋乱。 张钟端怎么就却了土匪?这位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以创办《河南》杂志而闻名于留日学生界的张钟端怎么就被以土匪之名受以极刑的呢? 上海《民立报》在1912年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说:“初三日九钟事泄,被捕者五十余人,皆被伪抚严刑拷讯,目为土匪。初五日早六钟,推出西门枪毙十一人。” 张钟端等人被捕后,河南巡抚齐耀琳立即向清廷内阁发去了电报(初四日):昨晚在城关各处拿获匪党多人,并军械等件,讯据供认,订期初三夜分起事,不讳。内有学界中人。现正覆讯核办。 这则电文可以表明齐耀琳不敢擅作主张,而且他也清楚地指出,“内有学界中人”,这些人还是很背景的,有的跟袁世凯都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李守孔著《河南与辛亥革命》,当夜被捕的远不止五十余人,被抓的可能达到四百余人。 学界中人都有谁呢?沁阳人杜严(友梅),也曾留学日本,毫无疑问,与张钟端也是相识的,归来后他任河南首任谘议局长,此前他与原来的副议长杨源懋(勉斋)等就曾谋河南独立,因事不成而惧祸归里。他在得知省城事变后,立即组织了一批士绅去见齐耀琳,请求释放张钟端等人。 巡抚齐耀琳是宝棻辞职后才来河南的,其实他的上任是袁世凯人事布局的一部分。齐巡抚抓了这些革命者,但仍处在犹豫之中。 二 连袁世凯身边都有人在搞革命 其实袁世凯身边的人,也有参加行动的。实际上,当时大家对河南是搞独立还是搞共和,并无非常明晰的界定,别的省份都搞独立,士绅们搞独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袁世凯的实业助手、汲县人王锡彤,在他的《抑斋自述》中回忆说,他的儿子王泽敷也曾参与了此次计划,却“届时得免”。具体是怎么

武昌起义之多骨诺米

武昌起义之多骨诺米 2018-08-18 由 企鹅小事 發表于历史 在武昌起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两省。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等发动会党和新军进攻长沙,巡抚余诚格逃遁,起义军推举焦、陈为正、副都督,建立湖南军政府。同一天,陕西同盟会会员景梅九、井勿幕等联络会党和新军起义,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陕西军政府在西安建立,原日知会会员、新军队官张凤翙为都督。 10月23日,驻江西九江的新军响应武昌起义,拥标统马毓宝宣布独立,成立九江军政分府。九江独立,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31日,同盟会员蔡公时联合南昌各界在谘议局开会,准备拥清朝巡抚冯汝骙宣布独立,冯拒绝接受。蔡公时发动新军起义,建立了江西军政府。后来,由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0月29日,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杀死巡抚陆钟琦,组成山西军政府,由新军协统阎锡山任都督。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员李根源、罗佩金联合新军协统蔡锷以及管带唐继尧等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1月3日,上海的同盟会员张承槱等发动工人、防营和会党起义,次日攻克江南制造总局,占领了上海,同盟会员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军政府都督。 上海起义直接推动了浙江、江苏的独立。11月4日,浙江革命党人在上海的支援下,联合新军和防营占领了杭州,立宪派首领汤寿潜出任浙江军政府都督。上海起义的消息传到苏州,江苏立宪派和绅商、官僚立即抢先一步,要求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5月,江苏军政府成立,程德全摇身一变,由巡抚成为都督。 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和陆军学堂学生起义,占领贵阳,成立贵州军政府,新军教练官杨荩诚为都督。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员联合团练发动起义,占领寿州,连克颍上、亳州等地。8日,立宪派劝说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并推朱为都督。后来,起义军内部发生武装冲突,朱家宝感到形势不稳,逃离安徽,同盟会员孙毓筠、柏文蔚先后任安徽军政府都督。 11月6日,广西谘议局议决与清政府脱离关系,推巡抚沈秉堃为都督。不久,前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攫取了都督职位。 11月9日,福州同盟会员许崇智率军起义,推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为福建军政府都督。同日,广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1]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中文名林纾别 名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福建福州出生日期1852年11月8日逝世日期1924年10月9日信 仰道教主要成就创办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代表作品古文翻译《茶花女》与《迦因小传》原 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 署冷红生性 别男 目录 1 生平介绍 2 思想变化 3 学术主张 4 作品介绍 ▪ 翻译作品 ▪ 其他作品 5 人物评价 生平介绍编辑 林琴南先生造像 林琴南先生造像 林纾画作 林纾画作(40张)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

郑孝胥 (伪满洲国总理)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人物关系 纠错 学生 杨一萍 中文名郑孝胥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日期1860年5月2日逝世日期1938年信 仰神道教主要成就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代表作品《海藏楼诗集》主要事件唆使溥仪投靠日本主要事件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主要事件筹划溥仪复辟 目录 1 生平人物 2 个人成就 3 同光体 4 家学渊源 5 作品欣赏 生平人物编辑 郑孝胥,1882年中举,中福建省乡试解元。 1885年,开始任李鸿章幕僚,由内阁 郑孝胥 郑孝胥 中书改官同知。 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又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 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 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 1913年,筹办读经会。 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 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 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 溥仪、郑孝胥、张景惠 溥仪、郑孝胥、张景惠 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伪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在伪满任职后,旧时朋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福建侯官县人铭被刺,1907年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胶澳租借九十九年

我觉得一个驾驶员跑到伦敦郊外农村的海军学院学几年,然后翻译一些图书回国,在翻译的种类里,故意并不翻译英国历史为何走到列强之巅的奥秘,而故意曲解达尔文主义,引入社会达尔文,害死了中国。放眼东方,不受社会达尔文影响的诸国,缓慢发展过日子,而中国历史就走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不知对否。 这是我到伦敦,回想严复在面对无数著作中,为何要选择翻译怪书给中国引导破坏的疑问。 您是一位有探究之心的学者型作家,我想探讨,福建福州本是华夏化外或者边地,为何一连出了林则徐,严复,郑孝胥等怪物?还特别忠君害民?(福州东门之内有满城旗下街压迫形同殖民地守军),为何粤人浙人(兴中会,光复会)不甘为满虏走狗,而这几位都是一贯认贼作父?与地缘有何关系? 林则徐实际是个颟找打之人(围困外国商团使节),严复将达尔文主义曲解为社会达尔文祸害中国,而郑孝胥追随宣统到长春,都是绝品。还有那个著名的托派,忠于托洛斯基。 福州文化的底蕴,是流民文化?士大夫文化? 因为我关注皖南为何连出胡适,陈独秀等。 粤地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三批次人。 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17029? 严复 (近代著名人物) 编辑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1] ,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2]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3]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严叔夏 中文名严复别 名严宗光,严又陵、严几道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854年1月

最初的国会

最初的国会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4kpADwAAQBAJ&pg=PA37&lpg=PA37&dq=%E5%AE%9D%E6%A3%BB&source=bl&ots=q7LPfUTOZQ&sig=ACfU3U1p_YpkNvGceIpePFChO5G_N3isAg&hl=zh-CN&sa=X&ved=2ahUKEwj6hLKQ5t_rAhU7y4sBHXnJCDg4ChDoATAGegQIChAB#v=onepage&q=%E5%AE%9D%E6%A3%BB&f=false

1911年河南帮派太强大,这个河南巡抚假装很怕

近世中原|1911年河南帮派太强大,这个河南巡抚假装很怕 2017-06-02 由 同知河南事 發表于历史 先撇开“搞革命的就是好人,不搞革命的就不是好人”这样的语境,我们来说说1911年的河南政局。 革命党人、日本留学生、湖北按察使张钟端准备回到河南省会开封搞革命。因为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巡抚瑞澂惊慌逃跑,他有理由相信河南的官也应该如此。 要说他起事之前,有一段惊心魄的历史。面对当时几乎明目张胆搞革命的河南政局,河南巡抚宝棻表现得非常稳健而理智,他平息了革命,而未杀一人,并且平安地从河南离任。 革命者张钟端是惨死在新任的巡抚手上的。 下图是1908年宝棻任山西巡抚时,视察山西陆军小学堂与学生们的合影,这是《中国军事史图集》作者、山西大学堂西学斋总教习、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搜集到的宝棻唯一的照片,很珍贵。 一 ,袁世凯养病安阳,官员们多是袁世凯派系 当时的河南巡抚名叫宝棻(1855~1913年),字湘石,像个湖南人的名字,但他不是汉人。 有关他的史料不多,有几篇论文里介绍,作为蒙古正蓝旗人,他曾受李鸿章之提携、清廷之赏识,因其为才华、忠诚兼具之辈。1903年陈夔龙抚豫并开大规模实施新政时,宝棻为开封知府。 有史料称称可能是因他操作不慎,擅增粮捐,引发民乱。已具革命思想的开封举人李元庆率上万仁义会众进围开封。有机会再单独说说李元庆这段历史。 1910年4月,宝棻接替吴重熹,升任河南巡抚。 作为蒙古人,河南巡抚宝棻的处境其实是比较尴尬的,一个强大的河南帮派不好惹。河南谘议局中,他缺少影响力。议长杜严、副议长杨勉斋、秘书长胡汝麟、议员张登云,多与同盟会人有联系。更要命的是,这些立宪派或多或少与在安阳垂钓的袁世凯这个名头甚响的大人物有联系,这是河南立宪派不同于其他省份立宪派的地方,他们心理上视袁世凯为一强大的后盾。 二 最强的兵力实由袁世凯帮派掌握 宝棻掌握多少兵力呢? 河南的驻军算起来兵力也不少,总共3万人。当时满营的将军为增祺,驻防开封龙亭,虽名为万人,实仅兵力3000左右,部下皆纨绔子弟。巡防营三协,约6000人,由河南督练公所营务处指挥,协统刘鸿顺、柴得贵、成慎。这两处大约在宝棻掌控之下。 但战力最强的当属驻洛阳毅军,达15000人。 可是谁都知道翼长也就是首

助毛泽东首次革命成功的四大姻亲家族

写文章 原创文章:助毛泽东首次革命成功的四大姻亲家族 祁胜利 祁胜利 中国记者节首倡者,所发作品皆为本人原创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注:本文作于2016年10月,作者:祁胜利】 助毛泽东首次革命成功的四大姻亲家族 文·祁胜利 今年是“驱张斗争”97周年。所谓“驱张斗争”,是“五四”运动时期,湖南学生发动的驱逐军阀张敬尧斗争。青年毛泽东冒着极大的风险,身体力行、积极组织参与,最终调动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取得了完全胜利。 这是毛泽东首次重大革命行动,尚不满27岁的他展现了非凡的才能。然而在这场斗争中,来自湖南和江苏(常州)的“四大家族”给与了他关键性的帮助。但在历史的记载中或零散或尘封,而没有清晰地显现。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和简述,还读者其本貌,揭示为何当时在各地为非作歹的军阀不在少数、却独有湖南军阀被驱逐成功,并期盼今人后世铭记匡扶正义、英杰辈出的李、吴、庄、陈这四大名门。 记载中“驱张斗争”的表象 张敬尧是北洋军阀亲日派皖系段祺瑞的忠实走狗。1918年初,他乘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接近直系的冯玉祥打败湘桂联军之际,率军进驻湖南,被段祺瑞任命为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入湘后,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伙同他的三个兄弟张敬舜、张敬禹、张敬汤在湖南恣意施行暴政,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搜刮民财,摧残教育,钳制舆论,无恶不作。潇湘人民极为痛恨,时谚称:“堂堂呼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学生积极响应,各界联合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形成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运动。张敬尧对此既恨又怕,始则严控局势,继则暴力镇压,悍然解散学生联合会,封闭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领导重新组成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借检查日货坚持反日爱国。1919年12月2日,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开大会,准备将从几家洋行里期货的日货焚烧掉,会场上的学生和围观群众逾万人。夏明翰积极担任大会的组织者,并宣读了毛泽东起草的《快邮代电》、《张毒一日不出湘,学生一日不返校》。正当学生代表宣讲焚烧日货的意义时,张敬汤率军警千余人包围会场,张敬尧骑马带大刀队冲进会场,阻挠焚烧,强行驱散与会群众,辱骂殴打学生,当场殴伤数十人,逮捕5人。 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领导学生对倒行逆施、反动气焰嚣张的张敬尧针锋相对。公开打出“驱张”旗帜,联络社会各阶层,发动全省学生

竟然都是蒙古人:辛亥革命时最忠于清廷的两位大臣丨近代史论语锡良 在路过武昌的时候,陈宧加入了革命党。

竟然都是蒙古人:辛亥革命时最忠于清廷的两位大臣丨近代史论语 2018-05-24 cat1208 阅 213 转 6 请戳上面蓝字订阅公众号 ↑↑↑ 先讲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 清初,顺治帝入关,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朝。前者问清朝的运数,后者答曰:“我身不缺,我国不灭。” 当时朝廷上下不明所以。到两百多年后宣统帝退位,这个谶语才得到验证。 “我身”二句,是因为宣统帝名字中“溥儀”的“儀”字,臣民固须避讳,惟当镌刻印刷书籍,于必不可避之“儀”字,则“我”字即缺末笔那一撇。 一旦“我”字有缺,那么“我国”也就灭亡了。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身不缺,我国不灭”,如果略改一字,便是一句心神激荡、意味深长的誓词—— 我身不死,我国不灭。 只要有一城一地还在坚守,只要有一人一枪还在战斗,只要有一面旗帜还在飘扬,那么,此他们所效忠的国家就依然存在,他们所效忠的政权就不会灭亡。 苏武牧羊,他手中紧握的那枝旄羽尽落的节杖,便是整个大汉帝国。 只要我还站在这里,我的国家就永不会灭亡。 生者奋勇战斗,此为“节”,死者慷慨报国,此为“烈”。 末帝溥仪后来竟然成了战犯 一个国家(政权)伟大与否,不在于其强盛时期有多少人歌功颂德,而在于其内外煎迫、仓皇垂死之际,有多少豪杰志士愿意生为之战斗,死为之殉难。 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战士都将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唯有其相互激荡冲撞而产生的千古不坠的精神,令后人鞠躬致敬,更感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和自豪。 ——捍卫国家的尊严,就是捍卫你自己的荣誉。 当然,也有些暮年英雄,年老衰病,不能再横戈马上,厮杀疆场。他不能再为这个国家想什么、做什么,生命之于他而言,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已经托不起他的信念和梦想。 不食周粟。不与你们这些灭我国家的人共同呼吸。 这,就是“义”。 清廷灭亡,锡良正好六十岁。辛亥初年,他已经从干了两年的东三省总督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卧病在床。革命爆发后被征召,勉强出任热河都统,终究是于事无补。 宣统帝退位。 就内部原因而言,满清亡在摄政王昏聩躁进,汉族大臣离心离德,也亡在宗室贵族无知无勇,散漫软弱。 锡良的廉洁和能干同陈宧极为相似 然而,欺凌孤

附:辛亥革命中被杀的高官远不止端方一人,据统计,革命中被杀或自杀的督抚大员共4人,

附:辛亥革命中被杀的高官远不止端方一人,据统计,革命中被杀或自杀的督抚大员共4人,即:闽浙总督松寿(满人,自杀)、四川总督赵尔丰(汉军旗,被杀)、江西巡抚冯汝骙(汉族,自杀)、山西巡抚陆钟琦(汉族,被杀);被杀或自杀的将军4人,即西安将军文瑞、伊犁将军志锐、广州将军凤山、福州将军朴寿;其他被杀或自杀的高级武将共计11人,其中包括黄忠浩(汉族,提督)、良弼(满族,都统)、载穆(满族,都统)、谢宝胜(汉族,总兵)、王有宏(汉族,总兵)、何师程(汉族,总兵)、张嘉钰(汉族,总兵)、谭振德(汉族,协都统)、恒龄(满族,副都统)、锺麟同(汉族,统制)、刘锡祺(汉族,协都统);除此之外,还有一名提法使(张毅,汉族)自杀,一名布政使(祖世增,汉军)被杀;另外,至少有31名实任知县或知州在这场风暴中被杀或自杀。

政治魔咒:清末重臣端方的“非正常死亡”

政治魔咒:清末重臣端方的“非正常死亡” 2018-04-13 七彩阳光3... 阅 37 转 4 1905年,端方(右起第三)在美国考察宪政(资料图)   一提到清末满族权贵,人们往往将他们同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联想到一起,其实,那拨人并非个个酒囊饭袋,中间不乏精明强干之辈,端方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在清末倡言改革,推进新政,堪称当时的“明星官员”。然而,命运弄人,端方的改革非但没能挽清廷社稷于狂澜既倒,反倒搭上了自己性命。 做人很高调   端方,满洲正白旗人,举人出身,与荣庆、那桐并称为“北京旗下三才子”。20岁出头,端方便担任京官,可谓少年得志。   起初,端方任职多是宫廷闲差,所以,他终日玩古董、购房产,一副名士做派。到了戊戌年(1898),光绪帝决定维新变法,任命端方为农工商总局督办。端方从此在政坛崭露头角,他那股子高调的做人风格也初露锋芒。   正当端方春风得意之际,局势却突然“变脸”。这年9月26日,慈禧下令推翻新政。不久,农工商总局也被裁撤。昔日的“变法标兵”,陡然间就要沦为“康梁乱党”,端方隐隐感觉到自己已是岌岌可危,命悬一线。好在他脑子活,够机灵,很快就打通关节,求得慈禧身边重臣荣禄、刚毅的庇护,同时又买通李莲英,向老佛爷呈进《劝善歌》,大谈慈禧如何圣明。   马屁能拍成这样,真的堪称是一种境界。慈禧看后,自然心花怒放、圣心大悦,本来就不想惩办端方,又读到如此舒服惬意的诗作,她于是给端方官升一级,出任陕西按察使。   总算逃过一劫,端方明白了官场的波谲云诡,于是,他收敛个性,低调了许多。转眼已是1905年,该年7月,慈禧要派五位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因为在地方上政绩显赫,被列入名单。   这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头一遭,于是,端方也自然成为中外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随着曝光率的日益增多,隐藏在端方骨子里的那股高调劲儿又被激发出来。他几乎每到一处都要进行演讲,指点江山,将政治秀演绎得炉火纯青。   端方最高调的一次,当属他越级“教训”摄政王载沣。1909年,端方被提拔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在清代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晚清,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是以此为跳板,从而进入中枢,入阁拜相的。端方刚上任不久,就给载沣上书一封,奉劝他多任用有新思想的人才,并一口气举荐了十多名人选。载沣对端

余大鸿(1878-1913) 字幼肪,常州人。出身官宦家庭。16岁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908年)随朱家宝到安徽任协统,负责安庆省城防务

陆军部三十一混成协的协统余大鸿对 余大鸿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余大鸿(1878-1913) 字幼肪,常州人。出身官宦家庭。16岁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兵法、军器课程以及炮队、步队、工队、分合阵法的操练,均获得较好成绩。 本 名余大鸿字 号幼肪出生时间1878去世时间1913 人物经历 在毕业考试时,名列全校第一,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端方赏识,被派在总督护军工程队(后改编为湖北常备军第1镇工程第1营)任队长。后被调任恺军第3营管带(相当营长),遂晋升陆军步队第33标统(相当团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朱家宝到安徽任协统,负责安庆省城防务。次年朱家宝到太湖参加秋操,隐蔽在军中的革命党人熊成基等,乘机定于十一月十九日夜在安庆起义,不料被余侦悉并加以破坏而未能成功。因镇压起义“有功”,被清廷赏加二品衔。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他率兵随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开往四川镇压,即被四川总督赵尔丰委任前路防军统领,驻防夔州。途经沪州时,闻知武昌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起义之势很快波及四川,他只得随川南新军起义,后任川南都督刘朝望参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余被黎元洪派往北京接洽,任总统府咨议。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派护军使欧阳武率兵开往江西镇压,余负责护送护军使大印,七月途经湖北,革命军将他抓获,当场被处死。 [1] 参考资料 1. 历 史 人 物 .武进国防教育网.2007-04-03[引用日期2014-02-21]

传甲(1873年—1908年),字寿山,安徽寿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被捕牺牲,时年35岁

范传甲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范传甲(1873年—1908年),字寿山,安徽寿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被捕牺牲,时年35岁。 [1] 中文名范传甲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873年逝世日期1908年职 业革命党人主要成就率先发动起义 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出生地安徽寿县信 仰三民主义 目录 1 人物介绍 2 安庆起义 3 起义经过 人物介绍编辑 范传甲,1904年2月到安庆,参加新军驻安庆常备军,与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任马炮营正目,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一批有志之士,准备武装反清斗争。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选入工程学校,送南京讲武堂学习。回安徽后,任工程队队长,密谋反清革命。后至南京,与赵声等结识,准备联合发动起义。1908年清廷调集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31混成旅协同新军在安徽太湖会操,值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遂与熊成基约定在安庆起义。 1908年11月19日夜发动安庆起义,熊成基从城外率马炮营先发难,领军进逼城下。范传甲在城内起兵接应,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5岁。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安徽都督府拨款,由怀宁县知事公署将安庆迎江寺旁的英公祠(原慈云阁)改为“熊、范二烈士专祠”,以作祀奠。 现安庆市博物馆就是原来的“熊、范二烈士专祠”。 安庆起义编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锡麟起义失败后,熊成基、范传甲悲愤不已,誓欲报仇。次年春,革命党人倪映典调安庆,任骑兵管带。熊成基、范传甲与之密谋除夕举事,并派范传甲赴南京联络新军响应。因事泄密,安徽巡抚朱家宝将倪映典以“嫌疑”撤职,范传甲等遂推熊成基主持日后事宜。因范传甲鼎力相助,熊成基深得炮、马二营兵士的竭诚拥戴。光绪三十四年秋,清廷令南洋各镇新军于十月会操安徽太湖。熊成基、范传甲得悉,决计乘此机会发动秋操起义。又走露消息,朱家宝概不允新军中思想激进者赴太湖。起义计划未能实现。熊成基、范传甲又欲乘秋操间省城安庆空虚之际,在安庆起义,而后率义军开赴百余公里外的太湖,发动新军响应。适逢光绪帝与西太后相继死去,朝野动荡,人心惶惑。消息传来,熊成基大喜,说:“此天意与我也。”迅与新军中革命党人范传甲、张劲夫、薛哲等分头串联各部,秘密准备起义。十月二十六日(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范传甲等在城内三祖寺杨氏试馆秘密开会,决定当晚由熊成基率

我所知道的张绍曾

北京记忆丨我所知道的张绍曾 2020-08-14 12:15 北京脉搏 一、滦州起义前张绍曾的活动 张绍曾任清新军二十镇统制。1911年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影响,于10月29日在滦州致电清廷弭兵请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等。列名张的通电的,有第十镇统制卢永祥、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奉天第一混成协协统蓝天蔚。他们事前还决定:卢永祥率第十镇全部进至北京丰台集结待命,第二十镇全部近至天津,蓝天蔚之混成协由奉天开到滦州,吴禄贞之第六镇由石家庄进至长辛店。张还派我携其亲笔信去山东济南游说第五镇协统贾宾卿、炮标标统张树元采取一致行动。贾、张均表示赞成,统率所部宣布独立。 清政府一方面再次玩弄立宪骗局,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一方面想方设法瓦解北方新军。11月5日解除张绍曾兵权,以协统潘矩楹继任二十镇统制。7日晨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卢永祥所部到丰台未停留即经石家庄转道正太铁路开进娘子关,蓝天蔚之混成协亦不听张绍曾调动,致张绍曾之二十镇部队在滦州陷于孤立。 张绍曾到二十镇任统制为时仅数月,诚信未孚;潘矩楹之一协比较精练,范国璋之一协系由旧防营改编,素质很差,遽谈变节,不能接受,二十镇参谋长刘一清、新闻记者郭侗、白玉环,直隶谘议局之孙洪伊、常育璋,孙中山先生之代表白雅雨、王励斋等进步分子,虽参与其事且分头宣传鼓动,但贯彻不到下层。二十镇高级军官多数倾向袁世凯之再起。 张绍曾被解职后,二十镇内部混乱,一部分调防以后,进步官兵多受监视。1911年12月31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乃有王金铭、施从云在滦州师范学堂宣布起义之举,当推举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张建功为副司令。三人原均为管带(营长)。但张建功包藏祸心,暗中勾结王怀庆,以倒戈相向,致使王金铭、施从云两义士及白雅雨(同盟会员)均殉难。 二、离开滦州后张绍曾的活动 张绍曾被解职后,我随张遄返天津。有人不时在暗中监视我们。袁世凯、段祺瑞还几次派人促张晋京。后来张偕我先到济南(当时火车只通济南),转赴青岛,搭轮船去上海,到南京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对张绍曾颇敬重,在上海时,孙先生专派胡瑛给张找住所,招待一切。当时南北议和,对建都南京、北京问题,争执不休。张绍曾意谓建都应注重国防,为了巩固东北和开发西北,则以建都北京为宜。袁世凯占据北京不肯去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老窠,不是从全局出发的。 唐绍仪为南北议和代

第五章 武昌起义前各省的活动

第五章 武昌起义前各省的活动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由于清廷无力应付内外危机,亡国亡种,迫近眉睫。全国各省有志之士,群起救亡,投身革命者众。同盟会成立后,各省文武留学生、华侨相继回国,与本地“异见者”结合,相继透过设立学堂、报社及各种社团,宣扬革命,吸纳同志。全国各省之革命力量,由是茁壮。现就革命党人于南部(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中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北部(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东三省)各地的活动说明之。 第一节 清廷的统治危机 1910年为武昌起义前一年,清廷内外危机四伏,败亡之象已见显露。国内外革命党人加强革命行动,谋一举推翻腐败无能之政府,免被西方列强瓜分,沦为他国殖民地。 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形势,对清廷而言殊为不利。 其一,地方动乱。《辛丑条约》的签订及新政的推行,使清廷财政渐呈崩溃。时朝廷岁入8000万两,6000万两用于对外赔款,入不敷出。除举借外债,清廷亦横征暴敛、滥铸铜元及发新钞,弥补巨大赤字。 (1) 奈何经济未见好转,反而引发民众大规模抗争。据非正式统计,单是1910年,全国已发生266次各类型抗争事件 (2) ,其中长沙抢米事件震惊中外。1910年长江中下游大雨连绵,引发严重水灾,祸及两湖、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省。早在一年前,两湖已遭受水灾,灾民遍布,华容、南州等主要产粮区深受打击。士绅王先谦、叶德辉、孔宪教、杨巩等抢购米粮,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牟取暴利。长沙自1904年开埠后,外商又大量购米。 (3) 湖南巡抚岑春蓂(1860—1944)见大量灾民涌入,遂透过外务部,终止与英、日等国的商约,禁止谷米出境。惟商约规定,禁令要在公布21天后才生效,结果引发米粮出口的洪潮,米价急升。1910年3月27日,米价已涨至70文一升,至4月11日更达80文一升。4月11日起,又接连发生碓坊主戴义顺抬升米价之事,终激起民众怒火,由木工刘永福带领捣毁碓坊。刘氏虽被捕,但乱事一触即发,群众接连抢掠米肆、巡抚衙门、教堂、洋行,几无一幸免,暴乱扩大。岑氏自请去职,署理湖南巡抚庄赓良(1839—1917)一面筹款购米,开平粜平服米价,又调动巡防营维持治安。清廷再令湖广总督瑞澂(1863—1915)调动鄂军入湘,协助平乱,而英、美、日等军舰亦先后开往长沙。 (4) 事件直至4月17日才平息,领导起事者如刘氏等